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爆发以来,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16877太阳集团建筑学专业的一群学生们在家里上课的同时亦心系疫情。有感于火神山雷神山的中国建设速度,他们也希望能积极运用所学的设计知识改善身边的抗疫环境,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在指导老师张倩茜、杨冰青的带领下,大学生们开启了“设计抗疫”的头脑风暴和创作之旅。

线下调研 线上讨论
疫情笼罩之下,各小区出入口临时搭起的各色防疫雨棚迅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他们发现现有的雨棚主要承担着社区工作人员检测体温、临时休憩、外卖临时存放点、防疫信息宣传等功能,但由于为临时搭建,功能组织较为混乱,防风防雨性能差,美观度不高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亟待优化提升。通过问题梳理——线上讨论——头脑风暴——方案设计,学生们最终提出了装配式社区防疫小站的设计提案,并完成了“抗疫大三角”与“传送门”两组作品。

作品一:抗疫大三角 作品二:传送门
装配式社区防疫小站旨在通过装配式方法快速搭建出能满足防疫人员检测、防疫宣传、外卖临时存放、工作人员短时休憩等功能需求的临时疫站,促进社区人员分流、改善防疫人员工作环境、美化防疫宣传窗口。“抗疫大三角”体量小,场地适应性强,能放置在不同场所,符号性强,辨识度高,当在社区大量推广时,可成为救助符号。

“抗疫大三角”的使用场景与功能分析
“传送门”的功能体量分为三部分。两边开放,可以承担防疫人员测温消毒、外卖放置传递、宣传海报张贴等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促使进出人员分流,提高检查效率;中间部分相对封闭,便于检查人员短暂休憩,两端开窗,以便工作人员随时观察两边情况,不仅提高了舒适度,也改善了疫情下的工作环境。构造方面,采用质量轻、抗压性好、环保节能的蜂窝板作为主要材料,结合金属框架,使其可以快速装配,方便移动,易于拆卸回收。此外,疫情结束后,该设计也可用于其他便民服务,具有可持续性。

“传送门”的功能分区与装配式构件
学生们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设计能真正落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土建学子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抗疫,正展现了学院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理念,也彰显了青年一代以知识报国的拳拳之心。
“抗疫大三角”设计者:叶日希,詹雯琪,徐承栋,方琦,吴成棕
“传送门”设计者:瞿锦娜,鲍昕,何星威,从方宇
指导老师:张倩茜、杨冰青